金榜之路
学大陪你
个性化辅导
关于我们  |  联系我们

高中古诗文:登岳阳楼 陈与义

来源:学大教育     时间:2014-12-28 08:48:42


学习古诗文的时候,重在学习会古诗文的翻译和赏析,学会翻译了,才能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,进而去赏析这首诗。下面给大家带来高中古诗文:登岳阳楼 陈与义这首诗的翻译及其赏析,大家可以学习一下这首诗。

登岳阳楼

(宋)陈与义

洞庭之东江水西,帘旌不动夕阳迟。

登临吴蜀横分地,徙倚湖山欲暮时。

万里来游还望远,三年多难更凭危。

白头吊古风霜里,老木苍波无限悲。

[翻译]

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,夕阳黄昏,没有晚风卷起,楼阁上的旌旗静止,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,在湖山黄昏下徘徊。行程万里,今日登高远望,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,登楼凭吊古人,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,看着远山的古树,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。

诗题为“登岳阳楼”,却不细致描摹所见之景,更是明写个人之愁,寄予诗人对天下的悲慨牵挂。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、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,寄情山水传达自己的思考与牵挂,袒露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。

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,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“阅军楼”,西晋南北朝时称“巴陵城楼”,李白赋诗之后,始称“岳阳楼”。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,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。千百年来,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,凭栏抒怀,并写文作诗绘画。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,观望洞庭全景,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,气势非同凡响。

再读这首诗,它创作于山河破碎、家国离乱时期,诗人经历了飘摇的三年,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家国之愁无处宣泄,文人的良心无以寄托,登临高楼,远眺山水,天地之大,湖面之阔,很难不使诗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,也很难不让诗人产生悲慨孤寂之情。洞庭的湖光山色,是历史古今的大场面,波澜壮阔,吞吐大荒,诗人已然老去,凭吊古事,那些承载着诗人郁结悲情的山水草木,却在天地间生生不息。

首联写景,“洞庭之东江水西,帘旌不动夕阳迟”,起句一“东”一“西”,既形象地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,又将高楼摆放在开阔的洞庭湖背景之上,扩大的背景与宏伟的高楼相辉映。高楼远观,帘旌不动,夕阳西下,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夕阳入山图。夕阳满天是白天将要结束的时候了,“夕阳”又多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象征性意象,而面对这样的景色,想到自己漂泊的生活,诗人不由悲从心来。

颔联中“登临吴蜀横分地”,将岳阳楼置于历史之中,让人想起动荡飘摇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,思古伤今,怎能不让人“徙倚”在山水之间?身居高楼,面对胜境,诗人不写眼见之美景,却想到三国,徘徊徙倚,满腔愁绪溢于言外。

有资料说本诗的颈联是从杜甫“万里悲秋常做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脱胎而来,而又未生搬硬套,“万里”“三年”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,诗人背井离乡,漂泊不定。诗人虽未有杜甫沉郁顿挫之功力,但也写出了沉郁顿挫之感。诗读至此,不具体说家国之愁,但已然能使人感知到作者排解不去的忧虑与愁情。

尾联“风霜”既指秋色浓重,又与自己的“白头”相映衬,诗人直写自己一个白发老者凭吊古事,内心沧桑沉重。“老木沧波”既指眼前实景,又是作者憔悴悲愁,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,景中有情,情中含景。尾联气韵苍凉,雄阔慷慨。

诗人徘徊于岳阳楼上,看夕阳下的苍茫远山,含悲古木,听湖水滔滔,想自己年事渐高,山河颓危,百姓多难,个人漂泊,满怀愁绪,无限悲凉的情意自然也在这渺渺苍波中倾注。

有后世评论家说,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,颔联令人自然想起杜甫《登岳阳楼》的名句“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”所表现的深闳意境,颈联效法杜甫《登高》诗的笔法,同样也是表现“万里来游”、“三年多难”飘泊不定的生涯、离乡背井的感慨。

以上就是我们学大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古诗文:登岳阳楼 陈与义翻译及其赏析,大家课后可以自己去找一篇古诗,试着进行翻译与赏析。

网站地图 |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: | 服务时间:8:00-23:00(节假日不休)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400-810-5688 举报邮箱:info@xueda.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

京ICP备10045583号-6 学大Xueda.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-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